如果說教堂是西方文化凝固在大地上的典型建築符號,那麼廟宇就是東方文化凝固在大地上的一種典型符號建築。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,再沒有什麼造型藝術能比得上這兩種建築,它們同樣根植於不同民族的精神世界,同樣承載著不同信仰的文化記憶,用不同的建築風格、宗教儀式和內省方式,跨越國度和族域,在滄桑的歲月中屹立千年,對人類的集體意識產生巨大的影響。
徜徉在澳門這座小城,除了可以隨處欣賞到呈現著歐洲文化和藝術縮影的教堂之美,也可以隨時感受到體現著民間崇拜文化的中式廟宇風采。澳門大小寺廟有四十多所,以及數十所土地廟神社,大都歷史逾百年,均可作為澳門發展的歷史見證。在這些廟宇中,可稱得上“遍地寺廟,滿天神佛”。
說起澳門大大小小的四十多間廟宇,基本可考究的歷史可由明代算起,迄今為止已有五百年的歷史。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,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門,詢問當地人此地的名稱,因在媽閣廟旁,當地人誤以為所問指廟宇,答成“媽閣“。葡萄牙人便據此音譯而成MACAU,這便是澳門葡文名稱的由來。由於澳門沒有歷經戰亂及大小規模的戰爭,再加上澳門政府近百餘年以來,大致能尊重華人傳統信仰,故而由開埠之始直到如今,澳門寺廟的風貌基本未變,保存了完整的華人信仰遺址。東西方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,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。這裡既有古色古香的傳統廟宇,又有莊嚴肅穆的西式教堂,還有世界著名的賭場、娛樂場。澳門以她中西文化融合的獨特魅力,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。
在澳門這樣一個彈丸之地,華洋居民雖然思想文化、宗教信仰、風俗習慣、價值觀念差異巨大,卻已經共同和諧生活數個世紀而不發生重大衝突。這種現象被當地人稱為“不同而和,和而不同“。正是在這種寬鬆的華洋並存、和睦相處的文化環境裡,各種文化相容並蓄、互諒互讓的特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展,形成了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多元文化格局。從澳門廟宇的諸神相容,祈求福祉的各種禮儀、信仰看,它是源于嶺南、中原的一種廟宇文化,足見其中華文化底蘊的深厚。這種情況,在華人聚居地似乎是少見的。同時這也體現著澳門廟宇文化的價值所在。
與那些單體聳立於鬧市中心或街巷之中,氣度恢弘、莊嚴肅穆的教堂不同,澳門的主要廟宇像內地喜歡選址于秀美山川的寺廟一樣,也都坐落於山腳之下或半山腰處,其原因除了追求天人合一,適應多神崇拜的需求之外,也許還有“移步換景”的遊覽和觀賞意義。雖然對那些看過名山古刹的遊客而言,也許澳門這些廟宇既不夠宏偉,又缺少高僧坐鎮,但可在一日之內瞭解多種華人的民間文化崇拜,更可與教堂對比欣賞中、西方宗教信仰與文化藝術的不同魅力,全世界恐怕還沒有哪裡能與澳門相比。而這些體現著澳門數百年來的歷史以及建築藝術、雕刻藝術、繪畫藝術、書法藝術等物質文化積澱的建築符號,總能在聖默間喚醒我們沉睡的敬意和信念,並以內省的聲音,引領我們向生命的高處前行。